播放時間 | 片名 | 片長 | 播放內容 | 意見征集 |
1.10 | 曙光初升 | 0:11:59 | 1923年,安徽歙縣籍共產黨員柯慶施受陳獨秀派遣輾轉來到安慶,秘密進行團組織的恢復與黨組織的創建工作。黨員教育電視片《曙光初升》以文獻紀實的方式,回顧了1923年底安徽省第一個城市黨組織——中共安慶支部成立的歷史過程,講述了在嚴酷斗爭形勢下,以柯慶施、王步文、許繼慎、彭干臣、楊溥泉等為代表的中共安慶支部的先驅們,冒著生命危險,宣傳革命理論,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軍閥愛國運動,掀開了安徽革命斗爭史上新的一頁。 | |
1.17 | 小甸星火 | 0:11:54 | 1922年,安徽壽縣籍共產黨員曹蘊真受黨組織派遣,返回家鄉開展革命活動。隨著壽縣地區黨員人數的增加,建立黨組織的條件逐步成熟。黨員教育電視片《小甸星火》以文獻紀實的方式,回顧了1923年底安徽省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的歷史過程,講述了以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徐夢周等為代表的中共小甸集特支早期黨員們,在嚴酷的形勢下開展革命斗爭,大多把生命定格在了二三十歲的年紀,他們點燃的革命星火愈燃愈亮,掀起了江淮大地革命的燎原之勢。 | |
2.10 | 播火者 | 0:19:26 | 1932年4月,安徽省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合肥北鄉黨支部第一任書記崔筱齋領導的“雙河集農民暴動”爆發,隊員們手持步槍、紅纓槍以及大刀、長矛,猶如勢不可擋的洶涌潮水,沖向雙河集聯保辦事處和團防局。黨員教育電視片《播火者》通過文獻紀實和手繪動畫等形式,全景再現了革命烈士崔筱齋早期探尋革命真理、著手創建黨組織、組織領導農民暴動、播撒合肥地區革命火種的故事。“雙河集農民暴動”失敗后,崔筱齋被叛徒出賣被捕,英勇就義,年僅36歲。 | |
2.20 | 淬火青春 | 上集0:22:46 下集0:24:04 |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抗日戰爭處于戰略相持階段,中共中央中原局做出“向西防御、向東發展”的重要決策,地處皖東的定遠、來安、天長等地,肩負起敵后抗戰的艱巨使命。黨員教育電視片《淬火青春》通過與抗大第八、九分校親歷者以及他們的后代對話,采訪“七一勛章”獲得者呂其明及相關黨史專家,講述了皖南事變后抗大第八、九分校在皖東小城——天長辦學和斗爭的歷史,展現了年輕的抗大師生與歷史同向、與國家同行,在抗戰的洶涌波濤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事跡。 | |
3.10 | 烽火家書 | 0:18:01 | 83年前,一位年輕人離開妻兒,加入新四軍,投身抗日前線,在烽火硝煙的戰斗歲月中,他寄回了一封封飽含深情的紅色家書。黨員教育電視片《烽火家書》取材于蚌埠市檔案館珍藏的胡孟晉烈士的15封家書,通過情景再現方式,講述了這些紅色家書背后的感人故事,展現了革命先烈在國難當頭攜筆從戎,與妻子相約共同抗戰的深厚家國情懷,充分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奉獻精神。 | |
3.20 | 紅色銅都 | 0:13:59 | 銅陵是一座具有深厚紅色底蘊的城市,是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攻占江南的第一座城市。黨員教育電視片《紅色銅都》圍繞百年來黨在銅陵地區的重要活動、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通過講述革命烈士凌霄、抗戰英雄童長榮等一批革命先烈在銅陵地區開展革命斗爭的紅色故事,尋訪新四軍“銅陵突圍”和銅陵解放等歷史事件,全景再現了銅陵早期黨組織的建立、抗日戰爭時期艱苦卓絕的斗爭、解放戰爭時期銅陵解放的歷史過程,深刻詮釋了黨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 | |
4.10 | 寶興風云 | 0:12:04 | 蚌埠寶興面粉廠是新中國成立前皖北地區最大的面粉廠,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作出重要物資保障。黨員教育電視片《寶興風云》以時代變遷為背景,講述了寶興面粉廠在民族危難關頭為抗戰籌糧,在解放戰爭時期為部隊保糧供給,在新中國成立后為工業體系建立輸出技術和人才的風云故事,展現了以寶興面粉廠為代表的民族工業企業,歷經戰火硝煙的洗禮,但實業報國的追求始終不變。時至今日,寶興面粉廠原址改建為歷史革命教育基地,依然在發揮作用。 | |
4.20 | 紅色脈搏 | 0:12:02 | 隴海鐵路線是貫穿東西的交通大動脈,歷經百年滄桑巨變,它從屈辱走向榮耀,見證了革命火種映紅中原大地、新中國快速建設發展和新時代江淮大地的幸福變遷。黨員教育電視片《紅色脈搏》以時代為背景,聚焦隴海鐵路穿城而過的皖北小城——碭山縣,講述了圍繞隴海鐵路展開的斗爭故事和涌現的英雄事跡,突顯出隴海鐵路對于全國建設發展的戰略意義,勾勒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砥礪奮進前行。 | |
5.10 | 大河安瀾踐初心 | 0:11:35 | 95歲高齡的李秀英老人,曾是全國聞名的治淮勞動模范,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而她與丈夫失散、重逢的故事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黨員教育電視片《大河安瀾踐初心》以李秀英治淮事跡和個人工作生活經歷為主線,生動再現了1950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后,數十萬沿淮民工和工程技術人員響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不畏艱苦奮戰在治淮工地上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以李秀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拼搏奉獻精神和一心為民情懷。 | |
5.20 | 折柳寄情 | 0:20:33 | 生長在淮河岸邊的青青杞柳,扎根泥土,柔軟堅韌,大水漫頭卻傲然生長,如同沿淮地區人民一樣,面對洪水不屈不撓、與水共生、奮斗成長。黨員教育電視片《折柳寄情》以黨的二十大代表、基層黨員干部劉曉妮的工作經歷為線索,全景展現了70年來沿淮地區廣大黨員干部帶領群眾抗水筑壩、固守安瀾、適水而生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治淮勞模李秀英、水利專家李西林、抗洪烈士沈恩久的感人故事。如今,杞柳柳編產品遠銷海外,成為沿淮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張靚麗名片。 | |
6.10 | 尋道 | 0:17:48 | 陳原道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革命先驅。1933年,由于叛徒的出賣,陳原道第二次被捕,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黨員教育電視片《尋道》結合巢湖市紅色資源陳原道故居,通過尋訪先烈革命足跡,回顧革命歷史,講述了陳原道光輝而短暫革命生涯,展現了一位真正的革命者對黨的無比忠貞、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身可殺而愛國熱血不可消,頭可斷而救國苦衷不可滅”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砥礪奮進前行。 | |
6.20 | 向往的生活 | 0:15:28 | 作為一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周福紅30年來扎根農村,用心系農民、服務農民的執著堅守贏得了群眾的交口稱贊。黨員教育電視片《向往的生活》以周福紅父女兩代人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講述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典型事跡,展現出一代代農業科技工作者致力于農業科技推廣和科研工作,他們不忘初心,接續奮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辛勤汗水和創新實踐帶領群眾增收致富,讓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使鄉村變成人們向往的地方。 | |
7.10 | 聽風者 | 0:32:00 | 105歲高齡的六安籍老紅軍胡正先,12歲參加革命,跟隨紅軍長征,后擔任報務員,參加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等著名戰役戰斗,立下赫赫戰功。黨員教育電視片《聽風者》根據胡正先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他在黨的培養下,在長征苦難中成長,在戰火紛飛中歷練,從一名懵懂的“放牛娃”,成長為我軍早期通訊工作中一名紅色“聽風者”的故事,展現了廣大機要工作者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在隱蔽戰線默默付出的奉獻精神和高尚品德。 | |
7.20 | 梧桐花開 | 0:15:42 | 1944年8月,為恢復蕭縣、永城、夏邑等地區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四師奉命西進,與在宿縣“攔路”的國民黨頑軍王傳綬部展開了激戰,成功攻下小朱莊。黨員教育電視片《梧桐花開》以新四軍西進發生的小朱莊戰斗為背景,通過淮北市第八批選派駐村干部陳曉光的視角,追憶了新四軍第四師在彭雪楓的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經過艱苦的戰斗,攻克小朱莊、揮師西進的歷史故事,生動展現了革命戰爭年代軍民勠力同心、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 | |
8.10 | 開門一件事 | 0:07:39 | 2021年,安徽省村(社區)“兩委”進行了集中換屆。聚焦鄉村振興這個時代大考,如何讓新班子不但“上得來”更能“跑起來”,成了一個新的課題。系列黨員教育電視片《開門一件事》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圍繞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采用“工作案例+典型事跡”形式,講述新一屆村“兩委”班子辦好“開門一件事”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展示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帶領群眾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 |
8.20 | 茶館新事 | 0:15:19 | 坐落于皖北大地的臨渙古鎮,有著600多年飲茶文化,一直傳承著“茶館說理”的良俗。黨員教育電視片《茶館新事》通過人民調解員王士宏的視角,講述了臨渙鎮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依托當地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茶館設立調解中心,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到人民調解工作中,賦予百年茶館新的使命,使之成為化解社會矛盾、開展理論宣講、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陣地,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基層社會治理生動局面。 | |
9.10 | 三姑娘上岸記 | 0:15:52 | 隨著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馬鞍山市啟動實施長江干流、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工作,一萬多名漁民退捕上岸。黨員教育電視片《三姑娘上岸記》講述了靠捕魚為生的“三姑娘”陳蘭香一家響應政策號召,下船上岸安家,在黨組織幫扶下自主創業的故事。從原來起早貪黑捕魚“水上漂”,到現在退捕轉產致富“好光景”,長江生態的喜人變化和上岸漁民的生活圖景,生動展現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安徽的鮮活實踐。 | |
9.20 | 好辦法 | 0:13:55 | 老李是一位獨居老人,為了讓在外地務工的女兒回到自己身邊,他絞盡腦汁地想出了一連串所謂的“好辦法”,一次次希望破滅的背后,是留守老人盼團圓、農村青年創業難的現實困局。黨員教育電視片《好辦法》根據黃山市試點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的真實案例改編,以生動形象的表演和詼諧幽默的情節,講述了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這個“好辦法”,在農村化解的一個個矛盾,在提升鄉風文明、優化鄉村治理、落實黨的惠農政策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 | |
10.10 | 芡河灣的笑聲 | 0:12:31 | 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關鍵是發揮信用手段激勵作用,以信用服務激活鄉村發展動能,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黨員教育電視片《芡河灣的笑聲》根據蒙城縣試點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的真實案例改編,講述了村民周滿意受“財不外露”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一開始不配合信息采集,看到同村人在信用政策支持下獲得貸款、擴大生產規模后,思想上發生根本轉變的故事,展現了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在農村開創了“黨建聚心,信用變金”的良好局面。 | |
10.20 | 板凳會議 | 0:20:04 | 為了尋找增收致富新路,實現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小富裕拉動大發展的目標,幾位村干部和致富能人拉條板凳坐在一起,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會議。黨員教育電視片《板凳會議》根據基層工作創新實踐改編,以“板凳”為載體,以議事為目的,從一開始個別同志心有隔閡、顧慮重重,到后來大家敞開心扉、深入探討,交流了各地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的鮮活經驗和特色做法,生動展示了“板凳會議”工作法在為基層辦實事、解難題、排民憂方面的獨特優勢。 | |
11.10 | 領航-掌舵遠航 | 0:30:04 | 聚焦展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走過的非凡壯闊歷程,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彰顯的強大真理力量,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生動呈現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和良好精神風貌。 | |
11.20 | 領航-科學指南 | 0:29:58 |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深刻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 |
12.10 | 古田軍號 | 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影片。影片用真誠的藝術表達和創新的手法,以一個紅軍小號手的視角,講述了紅軍從井岡山突圍到閩西期間,絕境中探索真理的非凡歷程。 | ||
12.20 | 共產黨人在新疆 | 講述了吳茂林同志在新疆忠貞為國的故事。 |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主辦單位:中共天長市委組織部 承辦:天長市黨員教育中心 皖ICP備0700665號 聯系電話:0550-7770830 郵箱:tcxfw2012@163.com
技術支持:安徽網狐科技 皖公網安備 341181020002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