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滁州天長市緊扣新時代黨員教育要求,以陣地建設為抓手,通過深挖本土資源、構建網絡平臺、豐富實踐載體,打造“特色、云端、實踐”三維陣地體系,推動黨員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打造紅色陣地,建強“實境課堂”。科學規劃教學點。天長市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全面梳理革命遺址、傳統文化場館資源,每季度在教學點打造前開展資源普查,按照有教學場所、設施、課件、講解員的標準每季度打造1個現場教學點。已建成新四軍二師兵工廠、金集鎮鄉村振興館、抗大八分校舊址等示范點,其中抗大八分校舊址配套開發“紅色足跡”導覽系統,通過數字化手段還原抗戰場景,提升教育感染力。金集鎮鄉村振興館依托當地茶葉種植特色,增設互動展區,開展炒茶體驗,增強教學互動感。建強鄉鎮黨校網絡。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等場所,實現16個鄉鎮黨校全覆蓋,16個鄉鎮黨校均配備投影設備、圖書角等標準化教學設施。銅城鎮黨校以“黨性教育+抗大精神+能力提升”為特色,開設基層黨建、農業技術等課程,年均培訓黨員2000余人次。培育專業師資隊伍。按照理論政策、革命傳統、現代經濟、基層治理、知識技能、先進典型6個類別,聘請40名黨校專職教師、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基層黨組織書記、先進模范人物、優秀實用人才、行業領軍人物等作為“皖東先鋒講師”。開發《天長革命史》《鄉村振興案例》《稻茬麥科學播種技術》《以養蟹為主套養鱖魚生態高效新模式》等本土課程,幫助黨員解決實際問題。
構建網絡陣地,拓展“云端課堂”。打造精品教育資源。圍繞紅色文化、基層治理等主題,制作《淬火青春》《“常勝將軍”羅炳輝》等教育片,獲全省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評比一等獎。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講述基層黨員故事短片《愛心助殘 溫暖同行》《黨徽閃耀 科普有我》在安徽先鋒視頻號、滁州微信公眾號、天長發布同步展播,進一步引導黨員踐行初心使命。搭建多元學習平臺。依托“共產黨員網”“安徽先鋒網”“天長發布”等平臺推送學習資源。針對天長外出務工黨員開設“流動黨員云課堂”,累計點贊量超萬次,解決了流動黨員集中培訓難組織的困境。利用206個遠教站點和75塊遠教大屏播放政策解讀、農技知識等內容,覆蓋黨員1.2萬人次。創新互動學習模式。在直播學習環節設置彈幕互動區,鼓勵黨員實時留言提問、建言獻策。目前已收集到組織生活優化、學習內容設計等各類建議60余條,實現“學習有實效、意見有回響”的良性互動。
豐富實踐陣地,打造“實干課堂”。黨群服務暖民心。聯動轄區共建單位、“雙報到”黨員及大學生志愿者,開辦集紅色文化教育、生命安全宣講、興趣愛好為一體的“暑期愛心托管班”,以“黨建紅”守護“童心彩”。聯合天長市社區醫院,聚焦老年人常見病,舉辦健康課堂30場,內容包含芡實食療等本地養生法,惠及人數增至1100人。紅色車間促發展。積極打造“紅色車間”,推動黨建與生產融合,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們佩戴黨員徽章,亮明身份,在生產一線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定期開展“車間黨課”,將黨的理論知識、方針政策傳遞給每一位職工。組織“技能比武”活動,激發職工提升業務能力的熱情,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黨員骨干以身作則,通過“模范帶動”,傳授經驗與技巧。遠教助農興產業。通過“站點+基地+農戶”三級聯動機制,有效激活特色產業發展動能。依托“芡實之鄉”品牌優勢,重點打造芡實種植、稻蝦共養等特色產業教學體系,開發《方塘明珠》《稻蝦共趣》等本土化遠教課件,組織農技專家開展田間教學21場,覆蓋農戶1200余人次,實現“課堂學理論、地頭練實操”的學用轉化。已培育出銅城鎮芡實加工、大通鎮稻蝦米養殖等特色產業,形成“遠教賦能—技術推廣—產業成鏈—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薛秋雯)
上一篇:闞緒瑞主持召開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和土地管理委員會會議[ 08-04 ] 下一篇:賀家平主持召開二季度工作會議暨8月份市委常委碰頭會[ 08-07 ]
主辦單位:中共天長市委組織部 承辦:天長市黨員教育中心 皖ICP備0700665號 聯系電話:0550-7770830 郵箱:tcxfw2012@163.com
技術支持:安徽網狐科技皖公網安備 34118102000224號